在自動駕駛領域,有著 L1-L5 的等級劃分標準。隨著近年來自動駕駛火熱,這一標準不斷得到驗證,已成為業界共識,也指導著行業發展。人們開始想,其他行業能否對此有所借鑒?
最近,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席教授謝濤提出了他對時下另一火熱行業 —— 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的思考。謝濤是最早開展智能化軟件工程方向的學者之一,早在 2005 年就提出用機器學習提高軟件質量的方法。
他提出軟件的智能化創建也可相應分為 L1-L5 等級。
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為何成為熱點?
今天的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行業發展到了哪個標準階段?
下面來聽聽謝濤的看法。
程序員不夠用了
據統計,中國有近 300 萬家軟件開發商和 700 萬程序員。但在“軟件定義世界”的今天,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。
知名 IT 研究機構 Gartner 曾預測,要滿足中國企業的所有數字化轉型場景,需要開發至少 5 億個新的軟件系統。新軟件大多要為制造、物流、電力、農業等傳統行業開發。
這些行業有著各異的需求,也有大量知識上的壁壘,也就是常說的“隔行如隔山”。對于傳統軟件開發商來說,需要扎根到行業多年,才能積累足夠的行業知識背景。
雖然今天軟件工程師、專業開發者的隊伍壯大起來了,但面對迅猛增長的需求,生產效率卻沒有太大的改觀。
軟件開發者對行業需求理解不到位,懂需求的人不懂軟件開發,導致開發的低質、低效。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和軟件自動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興起。
簡單來說,如果能讓應用需求方自己創建軟件,個性化的需求就能被高效優質地滿足。
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、軟件自動化之間又有什么不同之處?
在謝濤看來,這兩種技術分別面向不同的人群。低代碼 / 無代碼開發的使用者懂應用需求,可能懂計算思維,也可能懂編程。像在 Excel 里編寫公式,或現在流行的拖拽式應用搭建工具。
軟件自動化更進一步,使用者只需要懂應用需求,不一定需要懂計算思維,也不一定需要懂編程。像是 Excel 里的快速填充功能,不再需要公式,只需要給出少量示例即可自動完成內容填充。
這里面的一個關鍵是從知識驅動、知識密集轉向數據驅動和智能化手段。
不再需要靠“堆人力”去了解行業背景知識,而是用不斷產生的數據讓智能化手段越來越強,才能走向 L3 甚至更高階段。
在這些思考基礎上,謝濤對智能化軟件工程的研究也深入到行業落地階段。
在中國計算機大會 (CNCC 2021)軟件自動化技術論壇以及 CCF TF 第 49 期技術研討會上,他剖析了制造型企業數字化升級面臨的問題。
提出用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、智能制造低代碼平臺、工業智能質檢平臺助力制造型企業解決信息孤島困局。